发布时间:2009-05-25 00:59 | 点击数: 字体:【小 大】 |
邵阳的自来水行业,始建于1946年,当时联合国慈善救济总署乡村工业示范组,由美籍工程师史德沛主持,创办日产200立方米的邵府街水厂。水厂抽水泵房设在邵水西岸狗头坡,蓄水池及水塔建在中山公园,安装有5马力的抽水机组,供水管线3.2公里,职工7人。邵阳解放后,人民政府接管了邵府街水厂。后经1954年、1955年、1956年三次改造、扩建,日供水量达600立方米,职工人数增加到35人,管线长度9.18公里,供水范围西至南门口,东至人民广场,沿线设有售水站,供水普及率达到35%。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,供水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。于是决定废弃邵府街水厂,另建新厂。1958年4月,投资64.63万元,在工业街与田江路交叉的东北角,新建一座日供水能力为1.5万立方米的工业街水厂。它的投产,标志着邵阳供水事业的新起点。1967年11月,工业街水厂进行第一次扩建,日供水能力由1.5万立方米增至2.5万立方米,新建容量2500立方米的何家山高位水池和配套的加压泵站。1969年6月,扩建工程竣工投产。1979年2月,又对工业街水厂进行了第二次扩建改造,日供水能力增至5万立方米。 60年代末,国家“三五”计划期间,一批“三线”工程、地方工业项目纷纷在邵阳上马,如第一、二纺织机械厂、湖南印刷机器厂、资江农药厂、湖南第一纸板厂、中南制药厂等20余家大中型企业和地方工业项目,形成了龙须塘至洋溪桥、城西、江北等工业区。为满足上述新建工业企业的用水需求,1971年10月,建成了日供水能力10万立方米的洋溪桥水厂,1972年5月,建成了当时日供水能力2万立方米的城西水厂。1978年,对城西水厂进行了第一次扩建,日供水能力增至8万立方米,1988年,再次对城西水厂进行改造,日供水能力,增加到10万立方米。1991年,建成了日供水能力10万立方米的桂花渡水厂。 90年代初,为解决邵东县城缺水和新邵县城水质污染问题,市政府决定上马西水东调工程,扩建桂花渡水厂,日供水能力增至20万立方米,扩建洋溪桥水厂,日供水能力增至13.5万立方米,同时铺设管道,将桂花渡水厂的水供至邵东县城,将工业街水厂一泵房的源水送至洋溪桥水厂进行净化处理,1995年10月,西水东调工程正式动工,1996年8月,一期工程顺利完成,实现了向邵东县城的供水。2003年5月,扩建的日供水8万立方米的工业街水厂正式投产,实现了向洋溪桥水厂送水,总投资1.7亿元的西水东调工程全面完工。2009年实现了向新邵县城供水的目标。 目前,公司拥有工业街、洋溪桥、城西、桂花渡四座水厂,日供水能力51.5万立方米,主管线长度660公里,城区供水覆盖率100%,为国有中型一档供水企业。 |
【关闭】 |